【导语】1月份国际食品市场回归基本面,整体表现为供大于求的状态,食品价格指数继续收跌。分项指数中,仅谷物价格指数环比微涨。2月份国际市场的主要焦点是春节后中国需求存在增加预期,但同时食品供应也存在宽松预期,且谷物、植物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仍有干扰,国际食品价格指数难以趋势式上涨,也不排除下跌的可能性。
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整体从历史最高点持续回落,由159.7点降至131.2点,最大跌幅20%。国际粮农组织最新数据显示,1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较上月下降1.1点,以低姿态开局。分项指数中,植物油、食糖、肉类、奶制品价格指数均下跌,仅谷物价格指数微涨,难以撼动下跌趋势。与往期相比,今年1月国际食品市场运行逻辑以基本面关系为主,需求制约作用突出,而地缘关系变化、国际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弱化。
(资料图)
强预期与弱现实:植物油价格指数跌幅最大
1月国际植物油价格指数为140.4点,较上月下降4.2点,较去年同期下跌45.53点。2022/23年度全球大豆、油菜籽的丰产预期较为一致,叠加美联储加息放缓,豆油、菜籽油的整体下行趋势比较明朗。但南美大豆主产国的播种进度异常或影响阶段内的市场供需关系。国际棕榈油价格继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强预期与弱现实。强预期主要是指1月棕榈油主产国处于减产季,市场对于未来供应有收紧预期。但现实情况是需求减幅大于供应减幅,一是欧盟对棕榈油的需求减少,二是美元指数走弱压制原油上方价格,原油市场的泡沫不断被挤出,对油脂市场的抬升力度减弱。
从中国来看,1月豆油、菜籽油价格下跌,与国际市场一致,且符合上期判断。监测数据显示,1月中国国内一级豆油、四级菜籽油的均价分别为9417元/吨、12010元/吨,环比跌幅分别为1.72%、6.17%。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供应宽松预期存在明显利空,国际市场走弱,中国进口压榨成本下降,国内豆油、菜籽油市场应声下跌。除此之外,中国春节假期需求减少对市场亦有利空。不同的是,1月棕榈油价格环比上涨5.27%,其动力主要来自主产国上调出口价格,导致中国进口压榨成本提升,国内棕榈油价格走高。
供需失衡,国际肉类市场“跌跌不休”
1月国际肉类价格指数为113.6,环比下跌0.1点,同比上涨1.46点,同比涨幅继续收窄。从图3中可看出,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国际肉类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累计下跌10.5点。价格下跌的共同原因是供应大于需求。虽然去年三季度至今,家禽流感肆虐,北美洲、亚洲、欧洲大量家禽被扑杀,鸡蛋、禽肉的供应量明显减少,美国、荷兰、日本等多国的鸡蛋、禽肉价格创历史新高,抑制了国内需求。但禽流感也导致主产国禽肉出口受阻,主产国出口压力较大。与此同时,经济通胀导致多国民众生活成本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消费。所以肉禽市场供需双减,价格下跌。牛肉、猪肉市场同样也受到需求制约而下跌,主要进口国的需求不及预期,而南半球羊肉价格上涨难以“螳臂挡车”。
中国畜禽产品市场同样也是供大求的状态,以猪肉市场表现最为明显。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月畜产品价格指数为129.86点,环比跌幅9.10%;监测数据显示,白条猪肉市场均价为19.65元/公斤,环比跌幅21.78%。从中国的肉类消费结构以及产量构成来看,猪肉价格是影响畜产品价格指数的重要因子。
主要谷物以及粗粮价格上涨,拉动国际谷物价格指数微涨
1月国际谷物价格指数为147.40点,环比微涨0.1点,仍高于去年同期6.75点,原因是主要谷物以及个别粗粮价格涨幅扩大,主要表现为玉米、大米以及高粱价格的涨幅大于小麦、大麦价格的跌幅。玉米价格上涨主要得益于巴西玉米出口强劲以及阿根廷干旱导致供应预期收紧,同时也对冲了美国出口下降的影响。Secex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巴西日均玉米出口量约29万吨,较上月增加121.8%。高粱价格上涨一是受玉米价格提振,二是主产国美国产量下降;大米价格上涨受到供应减少、部分国家出口强劲以及汇率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大麦、小麦价格下跌则主要是供应量增加。
从中国市场来看,玉米、小麦及进口大麦价格均是走弱趋势,与国际市场有一定一致性。监测数据显示,1月全国玉米、小麦、进口大麦均价分别为2822元/吨、3203元/吨、3035元/吨,环比分别跌幅为1.08%、0.53%、1.86%。临近春节假期,畜牧养殖出栏较为集中,导致下游饲料需求明显减少,总需求减少幅度大于供应降幅,这是国内玉米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小麦、进口大麦主要受国内、国外双重影响。
2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或有反弹几率,同时阻力较大
展望2月份,目前市场上相对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美联储加息进程放缓,但停止加息尚难论断,经济衰退对于需求的制约仍存;二是全球对于中国需求恢复预期较高,国内同样也有一定预期;三是大麦、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以及谷物的供应量趋于宽松,欧盟棕榈油的需求减少;四是经济通胀背景下,高物价导致的进口成本和生活压力难以缓解。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第一,3月中旬黑海粮食协议到期,地缘关系是否会影响下期的持续问题,是否会提前在2月发酵,值得重点关注;第二,主产国的天气以及进出口政策亦有不确定性,主要关注玉米、大豆、棕榈油等市场。
对于中国需求增加的预期,以原油和棕榈油表现最为明显。从时间节点来看,春节后各行各业将恢复正常运转,相较节前(1月份)需求略有增量。但从年内来看,食品需求旺季多出现在下半年,春节前达到较高点。2月份食品需求量呈现低位增加的趋势,幅度或有限,并且相关刺激消费政策的效果有一定时滞性。监测数据显示,2月2日当周全国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平均开工率为41.73%,较节前最后一周(1月19日当周)平均值提高4个百分点,农产品的国内供应亦是增加趋势。供需双增,农产品价格有上涨可能,但幅度或小于预期。
综合来看,1月份国际食品市场整体是供强需弱状态,价格指数继续下挫。2月份多空因素交织,关键点是市场一致对中国需求恢复寄于厚望。但2月份中国实际需求处于缓慢恢复过程中,或难以对全球市场产生较明显的拉升作用,且部分食品原料供应宽松局面已经形成,同时不确定性因素对供需均有影响。所以2月份需求向好的预期存在,但相对于供应来说需求增幅有限,国际食品价格指数有上涨可能,但阻力重重。若多重利空因素出现,也不排除下跌可能。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